您当前位置:家谱网 >产品展示 >仿宣纸家谱 >浏览文章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固始篇

时间: 发布人:网络部

日前,由我会负责设计排版印刷的系列家谱《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固始篇)》正式交付客户,据悉,此谱共计六册。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固始及周边吴氏合修宗谱序

十载劬劳,几经批阅,一部尚德、正源、包容、完整、好读、好懂、好记、好用的谱书终于面世了。固始及周边吴氏合修宗谱旗开得胜,数万吴人和谐包容别具洞天,收族敬宗如愿以偿。此乃上慰先贤,下荫子孙之举。幸哉,甚矣:吴族同庆。

溯我吴姓,源自姬水,始于黄帝。

先祖黄帝生活在陕西姬水流域,故以姬为姓,开基了吴姓的源流。后古公直父南迁陕西岐山,建立周朝,生子三,泰伯、仲雍、季历,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诞生了。

溯我吴姓,至德开宗,以国为姓,两现三让。

一则泰伯、仲雍三让王位。一让:因孝一历继而传昌~之愿,以远行江南采药为父治病为由,促成季历顺利继位: 1让3因太王故而奔丧时坚辞再返,使季历王位稳固:三让3因季历遭商王暗害,回岐山处理后事时又执意谢辞并断发纹身,扎根荆蛮,完成了武王姬昌的成功传位。一则是泰伯第19世孙季扎为不致因自己袭王位而伤手足之情,引发同室操戈,三让王位,远避延陵,永不回吴国以表让国之决心。

两次三让,虽形式相近,但结果迥然不同。前者仁德退避后,积极开疆拓土,建立了富庶的江南一勾吴~国,并以国为氏开宗了吴姓:圣称泰伯一可谓至德也已矣:~、  《史》赞一天下笫一世家~:后者虽因让失国,不可提倡,但初衷良苦,虽败犹荣,成为一至德第三人~。他们启开至德先河,弘扬了吴姓的一谦让开拓~美德。正是这种美德的滋润,从吴泰伯至吴王夫差,传承了二十一代王位二十五位君主,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实属罕见,更是令吴姓人倍感自豪的地方。

溯我固始及周边吴姓,因夫差一度在固、史谱有载、相关出土文物等为据,而定性世系。

二千五百多年前,固始域境曾属吴国领地,吴王夫差为太子时曾在今固始境内征战、生活,一自治宫室~、一策娶夫人~并葬其夫人l l勾敌夫人(宋景公之妹)于今固始东南三里许之侯古堆。自此已有泰伯、仲雍之后在这里居住繁衍( 1970年在固始砖瓦厂发掘的一吴王夫差夫人墓~及出土的文物足以佐证),也给固始吴姓的世系定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可厚非,固始吴姓乃属夫差世系(至于有吴夫概之后在光州固始之说再作研讨,另当别论)。

溯我固始及周边吴姓,徙居播迁、内出才俊,外育精英。

一千六百多年前,除原散居故地的吴姓子孙外,迁固吴姓始祖纷至沓来,主要有:泰伯第10世孙,晋中大夫吴威:泰伯第6:世孙,唐新丰侯吴佐:泰伯第79世孙,南宋湖北罗田知县,安庆知府、中宪大夫吴季益:泰伯第:8世孙,元朝的吴寺一、吴寿二:泰伯第88世孙,元末太子少师吴文盛:元睢陈路总管、御史吴君弼(世次待考1 :子为进士,明朝的吴梅(世次待考)......。长期居故地吴姓后裔人才辈出,名流荟萃,各界能人比比皆是,朝中重臣不乏其人。据粗略统计,固始县志和有关谱牒可考的仅明清两朝固始吴姓就有六十二人考中举人,近三十人考中进士,三十余人任知州、知府及以上官职,民国以来,贤达政要更不待言。他们当中优秀者当数泰伯第:1世孙吴愉之,官至吏部尚书,居固始北隅吴墩(今番城办事处大寨村吴堂组):清代河南唯一状元、陕西潼商兵备道、陕西按察使、广东粮储道、广东按察使、翰林院修撰、实绿馆纂修官、日讲起居注官、本衙门撰文奏办院事、鸿胪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湖广总督、湖南巡抚、浙江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福建巡抚、山西巡抚兼提督盐政、植物学家、擢赠太子太保、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吴其溶:泰伯第107世孙,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理事、国际昆虫生理生态研究所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植物保护》主编、农业害虫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一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  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农科院优秀科研团队领军人物吴孔明5还有副处级(含副高级职称)以上者接近干人,这里不再一一详介。

自隋唐至宋元,固始吴姓人或因官升调,或因灾避难,或随军征战,一次次结伴而徙,远播闽台及世界各地,主要有3泰伯第60世孙,居光州固始,唐时进士,闽枢密使而落籍闽地的吴洽5泰伯第66世孙,博学多才,神童、唐授翰林学士,迁起居舍人,因卷入派系斗争被贬泉州司马,举家迁闽的吴通玄5泰伯第67世孙,唐进士、建宁令、侍御史、户部尚书的累世老臣、因受唐德宗密诏、恐受株连而避琼的吴贤秀5泰伯第67世孙,唐赐进士,屯田员外郎、因战乱从光州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偕胞兄堂弟30余人结伴入闽的吴祭5泰伯第67世孙,世居固始善政乡,举家由河南经洪州取道漳州抵达泉州的吴荫5泰伯第68世孙,唐进士、国子监博士、户部侍郎、大司马、钦正品大臣、年近古稀而经光州千里入闽的吴仁录5还有吴十一、吴穗、吴卓、吴殉、吴潜、吴汶、吴文卿、吴可中、吴大成、吴大全、吴大良、吴成总1吴荣生、吴乐遂、吴讷、吴俦、吴起云、吴居业、吴居安等30余支吴姓纷纷南迁。他们安定和开发闽粤,励精图治,迅速成为南国的名门望族,从唐至宋元明清以来,其达官贵人云起,封疆大吏济济3吴通玄后裔,北宋显要吴育、吴家、吴方、吴充5吴贤秀后裔,重臣吴理、吴现、吴玟5吴祭后裔,状元、大理少卿吴叔先,国师吴大田,  一阿里山之神~吴凤5......当代以来固始外迁吴姓后裔更加优秀,入闽始祖吴承顺第27世孙,祖籍福建永定县徙居台湾桃园县,博士、台湾桃园县县长、中国国民党副主席、主席、荣誉主席吴伯雄5祖籍福建漳浦县,徙居台湾南投县,始祖吴茂第21世孙,台湾高雄县长、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行政院长吴敦义5祖籍始居永春县,徙居新加坡,吴祭第33世孙,硕士、新加坡财政、工贸、卫生、国防等部长、国防资政、人民行动党秘书长、中央执委、总理吴作栋5入闽始祖吴祭后裔、越南前总统吴延琰5泰伯第111世孙,入闽始祖吴祭后裔,博士、儒商、世界至德总会第十六届董事局第一副主席、《至德论》作者、世界至德文化研究领军人物吴希民执行常务副主席、第17、18届董事局主

感我固始及周边吴姓,虽人口众多,支系庞大,老谱年久失修、太都散失,新修任重道远。但吴姓人在至德旗帜下集结,一面派员四处寻找史料,一面派员在县内外走访长者、学者及各支系德高望重者,宣传、发动、组织他们自愿参加联合修谱,一面架设机构,制定方案、培训骨干、推选县、乡(镇)负责人和联络组长,数次召开大会,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问题进行部署解决。

固始及周边吴姓人近十万之众,支系多达四十以上,因为支派繁多,没有族谱维系,族人行同陌路,老死不知亲缘,犹如一盘散沙。更有甚者,不谙吴氏传统家风,不明源流家世,昭穆不辨,辈序不清,急待新谱昭而明之。新修需以老谱作依托,但因战乱和文革或损失或间隔年远未能续修,虽偶现一些老谱和仓促抢修的部分新谱,但内容支离破碎,残缺不全,面小系窄,不能还我固始及周边吴氏渊源及发展之本来面貌。好在寻访金寨、商城等地,在深山一吴姓家中得11941年由前国民革民军豫陕宣抚使、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行营总办公厅主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中将参军兼安徽省参议、泰伯第105世孙吴沧洲领创鄂豫皖三省周边31支吴氏族人合修的《吴氏宗族合修谱》(共31部44卷)之谱书,使联合修谱迎来一线光明并有了坚实基础。但此谱因属于战争年代抢修,尚有部分支系末能参加或遗漏,诸如思源堂、张庄巍公等支系而存在一定的缺憾。尽管困难重重,任重道远,但至德的孝先、开拓凝聚了吴姓族人。于是2004年部分固始吴氏宗亲发起续修宗谱倡议,印发《告全体吴氏族人书》,固始及周边吴氏族人纷纷响应,修谱骨干雷厉风行,成立了合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固始及周边支系》组委会。由我任主任委员,各支系德高望重者代表任副主任委员,组委会下设四组一室,各支系各乡镇设负责人。决议通过了联合修谱章程、方案、总谱的堂号为一至德堂~等事宜。组委会全体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包乡包片,督导推进。有了修谱组织,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有声有色。在此过程中,吴姓族人争先恐后,献计献策,提供线索,赠送史谱,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一时谱源史实层出,好人好事不穷。这里当以昭告族人:有的宗亲儒道情肠,饱学经典,对至德、家族、家谱文化情有独钟并在学习中践行;有的宗亲在上世纪早年间就只身三进金寨二上商、麻,到祖根地拜祭祖先,寻根访亲,考察并手抄族谱史料,特别查证了固始的吴姓大都属吴文盛后裔,使失散数百年的亲人重新聚首。成为解决世系失考,辈序不清立下了汗马功劳者之1 ;有的宗亲兄弟三人,自幼受家族和至德精神的教育和影响,克服劳资困顿,视族事为己任,多LIII费到上海图书馆查抄县志和谱牒史料,到豫南各县、安徽、湖北多市县走访座谈,查、抄、印、购并用,找回了十多部固始及周边吴姓多支系老谱资料,为抢救性联合续修固始及周边吴氏族谱找到可靠依据;有的宗亲一家祖孙三代人在特殊年代破一四c/i~的特殊岁月里,顶风冒险,担惊受怕保存护卫仅存光绪年代的一部家谱;有的宗亲利用在职和退休前拥有的人脉资源,领导、关注、参加修谱工作,为修谱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人力上的困难排忧解难;有的宗亲退而不休,数年如一日,义务采编、纂写族谱,使合修的理想成为现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月;有的谱委会成员能担大任,识大局,负责十几个乡镇督修工作,通过计生台帐核查出许多漏登、误登族丁现象,并纠正及时,减少遗憾,挽回失误;有的支系和乡镇负责人,深入族户宣传、登记、简编族谱资料,不怕苦、不惜力、不顾老、不嫌烦、忍辱负重,不弃不馁为修谱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宗亲有水平有经验主动到乡镇督查指导,到谱办指点帮助,使所修之谱根清系明,避免了少走弯路;有的宗亲主动提供门面、营业室、楼房等为修谱铺设宽松的办公环境;有的宗亲为改善办公条件,解决办公、印谱经费慷慨解囊并宣传鼓动族人乐捐多捐;有的宗亲利用节假日空闲采取联谊的形式聚集族人、修谱人员关注进度,增进亲情,关怀鼓励,表达谢意,赢得亲情族谱双丰收;还有一批宗亲以特有的方式,幕后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宗谱的编纂集成作出了积极重要贡献,凡此种种,无法一一尽言。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召开大会六次,座谈交流会八次,分片督导会五次,印发简报八期,各地宗亲联系函三批次,通报数百件。

感我固始及周边吴姓,能在艰难曲折中联合全力抢修吴氏宗谱,不遗余力,不气不馁,总结全程,收获颇多。举全族之力,成联修之事。支不论大小,系不分简繁,全员参与,人心所问,族意所致,吴姓联合修谱修成了真正的一家亲,一家子。二、基本上理清了参与合修的宗支世系源流,正本清源地解决了少数支系辈序不清的问题。三、否定了一固始四吴不一家~的误导和传言,清醒认识到不仅固始吴姓是一家,而且全天下吴姓都是一家。四、承继使命,感受责任,求同存异,认可了在吴泰伯传姓始祖的总揽下,各支既可灵活使用各支系的辈份用字,又共识了1941年吴沧洲创修的鄂豫皖三省周边县《吴氏宗族合修谱》立定的字派辈份用字,即新辈派一百一十个用字: 

基源三让  厚泽孔彰

贻谋有道  声显名扬  

甲荣科第  庆衍龙章  

和平自守  政洽民邦

勉兹进取  必胜克强  

功存环宇  化比尧唐  

师怀训诰  治播云乡  

善良恭俭  裕后宽皇  

能安即定  本固金汤

养成建教  才育八方

贤哲俊秀  万古呈祥  

赓歌典雅  寿颂而康  

延陵绪统昭日月

渤海相传谱大光。

该一百一拾字辈从泰伯第一百零一世始,如泰伯第一百零一世辈字为:基;二世辈字为:源......它不仅可以和泰伯总世系比靠,又可按规定接茬直接使用,在庞杂中求得一致和安宁。基本上弥补了原谱的漏支、漏房、漏人的缺憾。五、谱书采用卷首加各个支系卷成大套(全套)和卷首加本支系卷成小套的机动灵活的组合方法;六、修谱资费采用以乐捐赞助为主和收取旗丁费相结合的方法,心平气和地解决了经费不足问题。七、积极配合县根亲办编纂了《根亲文化·吴氏专号》姓氏读物3000本,向县内外及海外馈赠,既宣扬了至德精神和吴姓文化,又扩大了固始及周边吴氏在历史进程中的功德和族誉的广泛影响。八、通过修谱,加深了固始与全国及海外各地吴姓人的血脉亲情和宗族观念,加大了至德精神和吴文化研究传播力度,架起了固始与闽台及海外经贸交流,优势互补的桥梁,加速和带动固始县域经济的发展。九、进一步增进和加强了固始及周边吴氏各宗亲相互尊重、信任、团结与亲情互动,和谐共处。十、以固始为主力携南阳、商城、淮滨等市县进入世界至德总会董事局领导层,使固始在世界至德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感我固始及周边吴姓,通过此次合修宗谱,不仅倍感吴姓大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同时,而且深受教育和启迪,从而影响和昭示着吾辈和后代。必须牢记使命,不忘责任。

吾辈在一听说~、  一不知~、  一未见~谱牒和何为修谱的情况下,尚能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攻艰克难,联合续修成《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固始及周边支系》谱书,给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谱史资料和吴姓人繁衍生息,开拓进取,至德行孝的精神遗产。因而后人更该明白2『11 1十年不修谱,则为不孝~。修谱可以使族人序昭穆、别尊卑、识世系、明分支、能慎终追远,尊祖敬宗,崇德报恩,孝先裕后。知道3 1吴氏第一族牒纂于东汉永兴二年,有史载三千多年来,社会变迁,族人徙居播迁,后人无不依谱溯本求源,寻根谒祖,虽天南地北,却知根知底,亲如一家。懂得2 1盛世必修谱~,能给后人血脉情结,能上慰祖先,下荫子孙5认识2只要姓吴,无论亲疏,不轻支系,上必同源,下须相亲,护姓睦族,精诚团结5共识3使俞所致,责任所趋,才能促成吴姓源远流长。

必须精心组织,重用德高望重的工作人员。

首先,按上级要求向县委统战部报批成立一吴氏宗亲海外联谊会~和一吴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机构,并呈送民政局备案。其次选举产生谱委会组织,科学分工,明确责任。第三,任用德高望重者,诸如退休老领导、老干部。第四,挂牌工作。定《方案》、广泛宣传印发《告吴姓族人书》,征史谱资料,开会宣传落实,简报工作进度,表彰先进,募集经费,访祖考察支脉,调配精兵强将和爱族敬业、能编会写的老文化人撰写校对内容,征询谱稿意见,定论、征订、印刷、发行谱书。

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做法:原来的老谱封建色彩较浓,重男轻女较重。本次联合续修宗谱不分男女,一视同仁,全员上谱。做法二:族丁费适情灵活收缴、困难户可以少收或免收。办公和印谱费以乐捐赞助为主,鼓励独资冠名印刷卷首或支卷。为达此愿,谱办借县召开根亲文化节东风,请进来走出去募集。据简单统计,总共走出去80多人次,发信函一千多份,来固寻根问祖的一百余人次并于每年春节前向海内外发贺年卡近二百份。做法三2借续谱平台,联络县内外宗亲,聚举族之意,凝同宗之情,从事至德文化和吴文化研究及经贸活动。既获待了精神成果,又为发展固始县域经济,改善族人生存生活条件和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更要向全体族人隆重介绍的是联合修谱不再局限于本地,已经从固始走向全国乃至东南亚,又广邀海内外吴姓有识之士回归祖根地,寻根问祖,招商引资,开展至德文化和吴文化研究活动。这就不单纯只是为了修谱,而是扩大范畴,广纳天下吴姓贤才,扩展更大空间,具体收获是:成功接访了吴希民博士,促成固始及周边支系联合修谱工作迈上至德文化和吴文化研究及经贸合作的崭新平台,2001年1月世界至德总会第十七、十八届董事局主席、泰伯第一百一十一世孙、迁固始祖吴愉之后人、入闽始祖吴祭后裔吴希民博士来固寻根问祖传播至德文化和吴文化。我们为其找到了先祖吴愉之墓地,以此为契机邀请他两次参加了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和经贸文化论坛。固始吴姓也有幸第一次组团参加江苏无锡首届吴文化节和祭祖活动暨世界至德总会第十六届恳亲大会,会上我作为河南恳亲团团长作了《月是故乡明》主旨发言,从此使固始及固始吴姓扬名全国、蜚声海外,且有幸迎接了传姓始祖吴泰伯的圣像落居固始吴氏谱堂,并举行了隆重的拜祭大典。

成功联合了南阳、商城、淮滨三市县组成河南代表团加入世界至德总会,分别获取丁第十七、十八届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三名、副主席三名、常务会董一名、会董三名等重要合法席位,把河南特别是固始的至德文化和吴文化及修谱工作提高了层次和品位。

成功参加了宝岛台湾行。二零二二年六月固始及周边至德宗亲组团参加世界至德总会主办、台湾一国两制研究协会承办的年度会员大会暨第四届至德文化论坛,我以河南代表团团长的身份作了《至德精神滋润光州固始吴姓人》的主题报告,使参会的世界各地宗亲代表为情所动,心想固始,引来许多商界精英和有识至德宗亲纷纷到访固始,经贸交流。

成功实现了至德文化和吴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美好愿景2在固始至德吴文化研究会艰苦努力和世界至德总会的关怀支持下,通过我多方多次沟通协商。促成了通往吏部尚书吴愉之墓地的硬化,以便扫墓拜祭5促成了在固始根亲园办一所综合性国学大讲堂的筹-5促成了在县内外以一至德~注册的吴姓企业达八家之多5促成了使总会的精英们和固始及周边至德的成功人士两地强强联袂,倾情开创固、闽等地商贸合作事业,终于达成了将部分收入在固始用于至德框架下的发展与公益事业和吴姓范畴内扶持中小企业,合作开发建设吴氏宗祠、会所、园林、墓地等根亲文化园项目的诸多共识与议项。完成固始历史徙居以来天下吴姓人弘扬至德精神和吴姓开拓谦让美德、造福固始人民、富裕吴姓后世子孙之恒大宏愿。

必须培养一批热爱和精通修谱的传承者。

一数典不忘祖~,通过不断续修族谱可以知根知源。拥有且培养一大批热爱、精通修谱者,可以影响和传承孝义美德、传承本族血脉亲情。十年磨励、考验和锻炼出了参加修谱的每位宗亲。他(她)们不分地域,不论职业,不讲年龄,不问经历,不管学识,只为高标准高质量修好家谱走到一起。查、访、补、登史料和族户信息,献财献物,群策群力。城郊一中校长吴学达听说编撰谱书人手不够,将本校中学高级教师吴国军宗亲调往谱办协助工作。国军宗亲受任以来,恐交付不效,边干边学,夙夜挑战。他不仅肩负写作、汇总、编修、归宗、又在排版、设计、校对等方面敬业尽责,默默奉献,特别是完成了我多年想实现的一新旧谱对接,血缘序排,报德,爱族亲姓之人多而广之5为族谱事业刻苦、开拓、谦逊、和谐之人比而皆之。他们的才能和努力给吾族带来恩惠与福祉2

必须弘扬至德精神,奋发进取。

图考并举的夙愿。总之,我族崇祖开明之人高而尚之5善良忍让,睦邻吴氏先人德莫盛于泰伯,节莫高于季扎。圣人孔子叹至德其为观止,史家司马迁尊君子仰止称世家第10吴氏乃圣德贤孝之后,宗族子孙决不会辱先人之威名,伤先人之德行。一定会追慕先贤德业,效泰伯季子之志,终芽慎行,善守祖训,以孝立仁,以仁立德,以德报国,发奋图强,拼搏进取。不负吴姓光荣历史和世代英名。倡导和教育吴姓后人要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5要尚文明,懂礼让、存孝义、知荣耻、戒贪欲、律己行、守法制5要重修身、效清廉、拒贪腐、扬正气5要爱祖国、爱集体、爱事业、爱亲人。我和谱办工作人员及参与者可以自豪的宣称3在这些年修谱过程中,所参与参加一切活动的费用均全部自理,未动谱办征集费用的一分一文。

谱书已尘埃落定,回首联合修谱的漫漫历程,五味杂陈5掩卷沉思,感触良多。个中滋味无以言表,其中隐情讳莫如深,至今仍存留着有许多能解而未解、想解而无解的难题,深感愧对全体族人。更为遗憾的。

由于固始及周边吴氏源流渊远,工程宏伟,面广量多,任重责大,始茫程艰。好在在泰伯至德的旗帜和我们共同努力下,已基本上源清系畅,珠廉绳贯,谱定书成。

由于外出务工经商人多踪杂,不仅给入谱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而且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支系比较清、准、全,有些支系难免错、乱、漏。尽管层层明确责任,也曾借助公安户籍和计生台帐及其它渠道并三番五次召开会议,到村到户,见人知事,试图解决老问题,克服新困难,做到不新错,求完美,可依然难如人意。好在吾族皆通情旷达之辈,寄欣慰于吴姓族人今之明者,能深谙原委,谅而解之;后之智者,能开拓进取,完臻缺漏,以了吾辈未了之愿。

由于吴姓人广支繁,加之筹募修谱资金和新修吴氏宗祠之善款颇费周折,致使修谱战线较长,推进缓慢,付梓弥久;吴氏宗祠因义宗、仁亲、儒商们感悟懵浅,善举踌动而仍处运筹待建。好在十年打造,普放大光,祠添希望。

由于参加的城乡修谱人大都年龄偏大,精力不支;而自己用人又有所失察,未能做到知人善任,在急于求成的情况下显得有些强人所难,或缺失信心,或等待观望,或知难而退,或消极不甚作为等情绪和现象一度涌动;糊涂念头和迟缓行为只是昙花一现;加之期间本人偶染重疾,多日耽搁,险些造成中途搁浅,无果而终......凡此,皆我之失当、失察、失误,责当担之,功在吾族。好在上有至德光耀,吾祖护佑,下有各位宗亲不懈努力,终于谱定书成,一切归于平静,皆大欢喜。若此,将上慰先贤,坦我之心,下启后昆。

因才疏学浅,难免认识不透,感悟不深,表述不周,观点不明,挂一而漏万,恳请海涵。

顾瞻吾谱之付梓,惭恋交会,伏纸流涕,不知所云。是为序。

世界至德总会董事局常务副主席

固始及周边吴氏合修宗谱委员会主任吴为熔

泰伯第一  百零六世裔孙

公元二零二二年一月一日

上一篇:商水县苏氏四修族谱上中下三册

下一篇:固始安阳吴氏支谱山仲明公支系其戒公分支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