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我司负责设计排版印刷的《太康曾氏重修族谱》正式交付客户,下面是族谱的一组照片:
本谱编修历程
续修《太康曾氏族谱》是一项承传曾氏先祖优秀文化,彰显先祖功德,启迪后世子孙奋发向上,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大孝之举,同时也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在编写此谱的过程中,以曾庆喜为首,协同曾宪震、曾海洋、曾广永、曾庆国、曾庆恩、曾繁彬、曾繁志、曾广学、曾昭义、曾庆春、曾宪民、曾风光、曾庆彬、曾庆祥、曾保东、曾广海等宗亲,不辞艰辛,乐于奉献,逐家走访,逐户登记,历时7年,在征集到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才得以编写成谱。该谱能适时问世,其上述人员功不可没。
《太康曾氏族谱》能够适时编纂成书,得益于河南省曾氏文化研究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编纂人员的辛勤劳动,更得益于太康广大曾氏宗亲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他们的无私奉献,情操高尚,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在此,特向太康所有曾氏宗亲致以诚挚和崇高的敬意,并将您的奉献铭记祖册。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资料繁杂,谱中错漏难免,敬请各位族人在该谱上予以纠正,待以后续修家谱时,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提高此谱的质量,使该谱真正成为传播曾氏文化的教科书,追溯世系的参考书,异地子孙寻根问祖的工具书。
该族谱是内部资料,仅供族人交流,严禁上市交易,请妥善保存。
本谱续修经历
国有史,家有谱,如树有根,水有源。姓氏家谱是中国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它记述了每个姓氏的渊源,支派分由及繁衍。要使族人深知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房系变化,必须有谱。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门历史科学。它蕴藏着有关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地方史、人物菇以及宗族制度等主要资料。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许多祖先在大陆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思乡念祖之情日趋浓烈,亟需利用祖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因此,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以国档会字[1984]7号文,来推动国内外对祖国文化宝藏——家谱进行研究,利用、发掘,从而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一战线T作中的主要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辈祖先对自己的姓氏就作了文字记载。全国各地及海内外曾氏都有自己的族谱。但由于时移世易风云变幻,宗祠、祭祀、谱牒,大部销匿或丢失,就太康支系而言,也仅存一本1919年的手抄本,距今已有近百年未再续谱,加之大部后裔已不再按字派起名,致使世系衔接不上,伦常更是淡化,这是我族繁衍史上的一件大憾事。故此次重修我房族谱,是适应时代需要,也符合族人愿望。若我辈在有生之年,不把族谱修好,既对不起列祖列宗,也对不起后伐子孙。所以,修谱是势在必行。
曾氏是伟大中华民族的其中一朵绚丽奇葩。她有着高贵的血统,源流清纯。源祖姒姓,为黄帝嫡孙,夏禹苗裔;少康封次子曲烈于方城缯地,历夏、商、周近两千年;太子巫去邑为曾,天阜为孟季氏家宰;点参父子同登里门,宗圣公得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真传,承一贯之道,立三省之训,以,义忠恕为本,创修,齐、治、平的学说,其道德文章彪炳后世,为历代圣君、贤臣、名人、志士所尊崇。白春秋开派以来,代代相传,迄今已有八十多代裔孙散居于华夏大地和侨居于海外。纵观我祖各个历史时期,诗书相传,达官显宦,文臣武将,人才辈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太康我祖,源白江西南丰,是三十四世略公之后。至四十一世纯公,是宋朝进士,赐山西省洪洞县知县,居家迁至该地。至五十四诚服公,于元朝正元年赐官河南太康县职,同时为避晋乱,携两位李氏夫人及六子迁至太康县。明初,长子、次子、三子又返回山西洪洞定居。四子不知云向,五子迁至陈州南新堑,只有六子聪公定居太康至今。
我们这次续修太康曾氏族谱,不仅要理清各房系的世系派别,同时还侧重阐述了先祖曾子的生平及其主要哲学思想,目的是让我们曾氏后裔秉承先祖遗训及哲学思想,发扬忠恕的优良传统和三省修身的处世之道,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在家能孝悌,处世能诚信,以坚强的意志,实干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为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下一篇:唐河县李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