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家谱网 >产品展示 >宣纸家谱 >浏览文章

安徽省固镇县、怀远县、灵璧县、蒙城县杨氏宗谱

时间: 发布人:网络部

日前,由中国家谱编印基地(河南省家谱研究会)负责编排的《安徽省固镇县、怀远县、灵璧县、蒙城县杨氏宗谱》印刷完毕、顺立交付。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安徽省固镇县、怀远县、灵璧县、蒙城县杨氏宗谱序言

“合抱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总有其源。木有本而叶茂,水有源而流长”。立谱为寻根溯源,得氏族一脉相承之不紊。

家谱形成可追溯到先秦,但始于秦而兴于唐,为皇家藏本,但盛于明清而归百姓家传之宝典。

随着时代之变迁,家谱却成为独特的姓氏文化,谱序在谱牒中显得尤为重要。浏览其间,可了解到本族姓氏之繁衍生息,先祖懿德和迁徙流转之詳劲轨迹,亦知本族支脉编排,续修之经过。

诚然,杨氏之根源来历“四知辞金”“清白传家”之美谈让后人深知才是。据《中华姓氏通使》一书之作者杨布生和《命脉回溯》之作者杨年建记述,杨姓家族系中华人类始祖黄帝次子玄嚣后裔。三世娇极、四世帝喾,五世后稷,十世刘公,迁国于幽。二十五世古公,迁徙岐山,为周太王。二十八世姬发推翻无道商纣王建立周朝,为周武王。二十九世周成王,剪桐叶封弟叔虞为唐。叔虞生长子燮接位,改唐为晋,生次子杼,于公元一〇八五年七月十一日被周康王封为杨国、赐国姓杨。(实名为杨杼)成为杨姓的开派始祖。七世杨氏先祖绍甲,为国捐躯,于公元前八世纪,周宣王姬静,赐子涧于杨氏,涧即为杨氏后嗣。公元前八百零九年,周宣王敕命再封太祖杨涧为杨氏八世祖。

公元前三世纪,二十二世祖杨定悼生十五子,由于晋室公族内讧,十四位兄弟均被强者所杀,仅剩十三子伯侨与母亲被搭救幸免,后归投周安王。周安王任命二十三世祖伯侨为中大夫,念其先人功绩,三封杨国杨氏为侯,继承先祖爵位。伯侨生三子逊、近、述,逊为东周左卫将军,生子章。章为东周末年东征大将军,封为华阴侯。二十五世祖章公被称为弘农华阴始祖。章生三子款、志、郎。款生于公元前二百六十七年,被封为秦国上卿,款生硕。秦登基后,硕五诏不赴,隐居华阴,后被西汉刘邦聘为太史。硕生八子,皆为仕汉,成为显赫的西汉十轮。六子喜随沛公征伐,诛项羽,封为赤泉侯,喜曾孙敞,为汉诏帝丞相。敞,曾孙宝,隐居教授。汉明帝三诏不赴,后被光武帝刘秀谥为靖节先生。宝生震,后称当世儒宗,尊称为“关西夫子”。后有“鹳鸟三鳢”“暮夜辞金”的美好传说。

震蒙冤昭雪后,改葬潼亭时,有大鸟落震柩前,悲鸣不断以示吊孝,此后皆为历朝清官忠良之典范。从此三十五世祖震公被称为杨氏“四知”始祖。

震生五子牧、里、秉、让、奉,五子俱显。四世三公,名垂青史。少子奉公,时为东汉谏议大夫,河东太守,迁中书侍郎。六百多年前,少子奉公后嗣,七十七世庆贵公,奉明诏,从浙江槜李迁徙怀远,称为杨氏都堂。

追根溯源,杨氏家族繁衍生息几千年,暂到三十五世祖“震”公少子“奉”为止点,在下分支无可稽证。因社会变迁,外侵内乱,年久失修,加之人为所至,人穷志短,十有八九不曾有谱,有些支脉虽有谱录,但内容不詳,只有辈份相继,却无族人生卒年月和祖上迁徙流转轨迹之记载,故无法查证归某支某脉之先祖。本次十县一市第二次修谱,且大部份入谱,散落在外未能如愿的门下不在少数。现已囊括三百多个庄片,继第一次联宗续谱宗旨下在“四知辞金”迁徙繁衍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宗亲们不畏路途遥远,奔波劳顿,自愿集结归根入谱,实属不易。经杨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及理事会成员商定,本着存真传信,是者从之,漏者补之,疑者存之,不知缺之的原则,做到氏族一统,不求全责备,不因辈份高而遭无稽之谤,不因辈份低而妄自诽薄,引喻失义。概言适者留成,人弃自便。

支脉各有先祖,分片识支系,睦宗亲,别长幼是集中分散达到一统之目的。亲不因辈份高而自傲放纵,亲不因辈份低而内疚弗如。尊重是杨氏诗书传家之美德,更是人文素养之体现,不可无稽攀附他片支系,各守其宗,人编在册,继五河杨岔十县一市联宗谱为先,均为靠谱。

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之标称。是人类与物禽兽显著区别,是人类对血缘关系生生相惜,体现血浓于水之亲情,俾家族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倘若有一天,亲走出家乡,走出国门,去深造去创业,漂泊异国他乡,总忘不了自己之根系所在,因为那里有你的亲人,埋葬着你的祖先,或许亲有一种感受,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我杨氏家族稍有点墨者,理应留心谱牒传宗后嗣之细节,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一然。对历次修谱,视子孙延续之桥梁,不可走而不修,视而不见……。

祭祖怀亲人之常情,尊祖敬宗乃杨氏传统美德,谱立则把远近族人联系到一块。若久不入谱,或谱久不修,百年后,见亲人为路人,视家族为陌者,辈份不明。孙名祖讳不乏其人,有甚者本氏通婚,有悖伦理,杨氏文化自信,人何以堪。

二十四年前,幸有五河县杨岔殿豪公,唤起杨氏志仕仁人,搜遗迹,判亲疏,定长幼,论尊卑,忍讥讽谤语之诟,受指僵笔秃之苦,历时三年,首部联宗统谱告竣,实现我杨氏宗亲近一个世纪的续谱夙愿。

人世间,大多不满百岁,长寿者,上可见父、祖、曾祖,下可见儿、孙、曾孙,含自身,前后可七代相见,这是先人们口传家谱,实难传承百世。若后人勤修不辍,理顺辈份,千百年后,嗣人仍知繁衍分支之细节,故谱牒成为家传宝典,将指日可待。

名人程道明论谱时说:“修宗谱使人不忘本,而识祖源称流、祖功宗德。稍有知识者,当留心谱牒,苟前乎。此而谱不立,则不知谁始,后乎。此而谱不立,则不知谁传。若三代不修谱,诚为不孝,非人道也。”

二十四年后,由固镇县杨庙镇少辉公、志培公、龙排公、龙军公、步殿豪公之后尘,集第一次联宗续谱之大成,宗支昭穆,盖括不紊,结杨氏百千户为一体,历时三度春秋,付梓成册,告慰先祖,以飨宗亲。

纵观杨氏三千多年历史,一百多代子孙后嗣,四千多万人口,堪称名门望族。(姓靠前第六名,占全国人口4.08%)杨家世代以诗书仁义继世传家,涌现出无数名垂千史,光照日月的忠良后代。从一世祖杨杼到明朝洪武三年,迄今,所发生事件无可计数,故序中不可赘述,祈亲在“杨氏渊源世系”中细读分明。撰序者才疏学浅,文笔拙钝,全凭感恩回报宗祖懿德之心,积一腔续谱之激情,尽谱序及编撰谱牒之责,无丝毫懈怠,恐失家族重托之意。

此谱虽不堪为书,但可供稽查世系之用,亦为后嗣修谱提供之必需。疏漏之处,实属难免,祈宗亲见谅。

谨以此文 恕为序

撰写人:怀远县五岔杨氏九十四代孙明传公

审阅人:固镇县杨氏九十八代孙少辉公

杨庙九十八代孙龙排公杨庙九十八代孙树朝公

二〇二〇年七月一日(庚子年)

上一篇:李氏族谱(沈丘卷)

下一篇:谢安故里谢家堂谢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