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家谱编印基地(老家河南家谱馆)负责设计排版的《河南太康谢安故里谢家堂谢氏族谱》印刷完毕、顺利交付。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谢家堂村史
谢家堂村位于太康县老冢镇西四公里处,村民总人口1400 余人,耕地面积1300 余亩。该村主要有两条主干道,分别为肇基路(即始祖路)和太傅路(因谢安官职为太傅);八条巷,为六朝巷、显族巷、名门巷、 世家巷、 东山巷、 再起巷、 宝树巷、 繁昌巷, 合起来为六朝显族、 名门世家、 东山再起、 宝树繁昌。谢堂村村民全部姓谢,无其他姓氏。该村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村西是国家AA 级旅游景区——谢安故里文化园。主街路由东往西直通文化园内。陵园占地75亩。
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环境优美。三公殿为园内主体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供奉着淝水之战大破前秦苻坚,保晋室半壁江山的庐陵郡公谢安、南康公谢石、康乐公谢玄,殿东西两壁有反映淝水之战的彩色绘画24 幅。园的北面有谢安曾祖父、谢氏现存最早的谢缵墓。“谢缵墓碑”碑文上写“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右下角4 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炳月望 (炳月是阴历三月) , 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士谢文瓘重刻,熙宁丁巳年清和月(清和月是阴历四月)”。由碑文可知,谢缵墓碑立过两次,一次是在晋穆帝升平四年(360),立碑人是谢缵的曾孙谢万。
因年代久远, 风雨剥蚀, 此碑今日早已荡然无存, 但宋代仍有断碑, 故此才有宋代谢文瓘第二次立碑的事。第二次立碑人谢文瓘是谢缵的第二十四世孙,时间是北宋熙宁丁巳年(1077)。此碑虽破损严重,但字迹仍清晰可辨,为我们研究谢姓历史提供了极大方便,现为省级保护文物。游人往往驻足参观,流连不去,三公殿南边有谢民先生捐建的东晋名相谢安像及纪念碑文。谢安像庄严肃穆,神采奕奕,使人想起他当年指挥若定,大败敌军及安邦定国,再造晋室的丰功伟绩。三公殿前有一座宏伟的碑亭,亭内立有“谢氏陵”三字的石碑,系已故世界谢氏总会理事长谢汉儒所书,字体苍劲有力。柱子上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任崇岳研究员撰写的楹联:“筚路蓝缕有缵公创业维艰,调和鼎鼐赖安公匡扶社稷”,恰如其分地褒扬了谢缵及其曾孙谢安的功绩。园东南角古柏树林中有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斌墓及墓碑,园内还有假山和谢灵运墨池等。
据谢家堂现存的原大唐广明元年族谱记载,谢家堂原名“吉迁里”,是“三国魏典农中郎将”谢氏谱可考的一世祖“谢缵”墓地所在地。后因战乱及黄河水泛滥殃及村庄,“谢缵公”的三十五世孙叔宗从太康县百岗村率部分谢氏族人前来守祖(缵公)建有谢氏祠堂,于是更名为谢家堂,现称谢堂村。
该村鼎盛时期,拥有99 座楼和一座太傅殿。1970 年后,村民(谢长郎、谢康宁、谢纯让、谢自修等)从村南的坑塘里挖出了早年的楼基、太傅砖(刻有太傅字,现有谢超保存)、浇花井、饮马井、吃水井(井水有苦、甜、咸不同味道),其中饮马井口圈保存在村民谢自民家,各井虽已干涸,但依然能够清楚辨认。除了建筑,还喂养了99匹骡子、12头水牛及成立了一支闻名乡里的舞狮队。
明万历五年(公元1587年)四月,谢氏后裔修立了谢斌墓碑,并在碑文中记载“窃观谢氏者自汉晋以来,就为阳夏之氓,筑居朝庄集南柏岗村,社茔吴仁寺北,方形十亩,历唐而宋而元,未之有改也,待及我祖叔宗还谢家堂先祖缵之茔”。
“谢斌”墓碑是省级文物保护对象,它被文物专家鉴定为罕见的谱系碑,碑的阳面记载有迁徙、繁衍、墓地等情况,阴面刻有谢氏的谱系。2020 年1 月,谢勇、谢波、谢自远、谢纯印等人到太康县北吴里庙看望80多岁致力于83 年续族谱的发起人之一的谢述轮老先生,他深情的询问:咱那柏树林里的祖碑保护的还好吧?那可是多少辈的亲人保护到如今的祖碑,一定要保护好呀!
“缵公”墓地不仅在“谢斌”墓碑上有记载,在清咸丰元年重修的谢氏族谱第一卷 《孝集》 上也有记载。“谢缵墓”座落在谢家堂西北五十步许,丑未向。始祖墓并配有插图,“谢缵”的墓碑所在地十分广阔,墓碑左后侧有一排茂密的树林,东南侧有一小坟冢(称谢淑宗之基),南侧栽有四颗长青柏,再往南便是乙方雕花碑座,挑角起脊琉璃瓦的碑楼,内镶石碑一方, 碑文记载“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 时“谢缵”身为太守官员,政治、 经济地位均具备有选择“风水宝地”的条件, 也为了后裔的兴旺发达,故而选择了谢家堂村西北的百亩坦田作为他的长眠之地。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2 年),武进士谢廷彬衣锦还乡,专程到谢家堂祭祖拜谱,谢廷彬按丧礼仪规到先祖“缵公”墓前祭拜后,又祭拜近祖“斌公”,祭拜时竖起两根旗杆、唱大戏、待客7 日,当地官员、绅士莅临出席。三里五村百姓均有参加,场面十分壮观。谢廷彬离开谢家堂时在谢宗俊家里槐树上留下了撑树提靴的靴印及手掌印痕等,现此槐树为保护文物,多年来海内外寻根问祖的族人不断来此观光拍照。
谢家堂的老人回忆,在他们年纪尚小时,就知道西地有个不太大的坟冢(指谢缵坟墓),上了年纪的百姓逢初一十五都去烧纸上香,说是“来祖”的坟,据他们回忆:原来西地(现文化园)墓碑很多,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因多次动乱,都被拉走毁坏了。直到1992 年,太康县有关单位举办了“广泛征集谢氏文物”活动,深明大义的薄庄石姓村民积极响应,主动找到村支书说:1988 年俺家旧房改建时发现地基下面有块石头,下面有个“谢”字,可能是谢家的碑,撬开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是谢氏一世祖碑,刻有“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几个大字。经过多年的垫地脚踩,此碑已风化断裂成5 块,现被鉴定为省级保护文物,目前已被粘合重新立在缵公墓前。
至于“缵公”墓,1992年前经过很多年的风风雨雨,大小与普通坟墓已无差异。1992 年8 月,找到了“缵公”墓碑重新立起来了,谢氏后裔按照中原一带风俗习惯每年到“缵公”坟墓前添坟。1993 年7 月,在太康县召开了国际谢氏联谊会,会议期间,国内外谢氏宗亲在当地各级领导的陪同下到“缵公”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谢氏宗亲在临离开时,负责带队的世界谢氏宗亲会秘书长谢正一(台湾)先生站在“缵公”墓前说:“这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谢氏祖先的墓碑,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要在这建设成一个较宏伟的谢氏陵园。”1994 年,太康县(83号文)提出建设谢家堂谢氏陵园,拨付耕地75 亩为谢氏陵园用地。台湾谢正一先生的父亲谢氏宗亲会会长谢汉儒先生率先捐赠20万元作为陵园的建设,由谢汉儒亲笔写的“谢氏陵”碑亭耸立于陵园正中央。2006年6月,谢氏文化园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篇:没有了